中国的住宅建设已进入“品质时代”,从表象地追求外在环境的舒适、美观到讲究内在的居住性能质量,特别是绿色低炭、节能减排、讲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主流。房地产开发需要精明发展、精细化建设,要提倡居住品质,要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要对国际化运作水平和规避高风险能力作出理性决策。
时代发展的机遇呼唤标准化和模数化!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现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便有效地提高住宅性能和行业综合效益,满足人民不断改善居住质量的需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住宅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共同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筑产业化是强盛住宅建设、房地产品质开发的必由之路!欧美发达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无一不是验证了这一个结论。大力关注住宅标准化,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在停滞了近30年的我国标准化的进程,将要重新认识,重新崛起!
我们要大力提倡模数协调的制度,要用定制化方式生产,用标准化的理念指导我们行为!从而使房地产开发达到新的境界,迈上新的台阶。
1 历史的回顾
中国素有"秦砖汉瓦"是从两千年前烧制砖瓦的技术开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住宅仍大量延续砖混结构的传统,最初以2-4层的集合式住宅为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恢复,到60-70 年代5或6层砖混住宅则成为一通天下结构形式。受当时"先生产、后生活"原则指导下,住宅建设的面积标准和设施标准有严格的限制。又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接受了混凝土预制件的作法,大量生产了预制空心楼板和门窗构件,并在大城市开始启用机械化吊装机具,生产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烧砖,中国不但每年要损毁 8000m2耕地。而且笨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技术阻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量跑冒滴漏的日常质量疵病无法避免,住宅业属于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入70年代年中国陆续与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国际关系,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至76年社会经济文化毁于一旦的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住宅数量缺口大,住宅的需求的紧迫性使工业化成为当时最新引进的技术重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面向欧美建立的100项工业化、标准化新技术体系带动了中国建筑工业化推广的热潮。作为量大面广住宅的大量重复型建设生产活动特征,完全可以通过标准化、预制化的方法来加快发展速度。在当时建筑行业普遍接受工业化是多快好省大批量提供住房的最好途径。
工业化是住宅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1968~1978年十年期间中国建筑业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建筑工业化运动,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用装配式大板、框架轻板、大型砌块、大模板现浇4种体系代替砖混结构建造住宅。中国工业化建筑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筑工业化是依靠行政计划推行的,没有顾及客观市场规律,新建筑体系的造价普遍高于传统砖混结构,国家又没有出台相关鼓励和限制性强制性导向措施,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成果没能坚持下来。只有"内浇外砌"体系因为保留了兼有传统和工业化的混合特点而延续使用了多年,其中唐山地震灾后重建应用得更为广泛。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如北京建国门外外交官公寓(1973年)、前三门大街高层住宅(1976年)等。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住宅建造量需求大增,从80年代起,改变了城市核心区的分散插建的小规模局面,开始强调居住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为城市化发展拓展了基础,房地产开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中国出现,开始成片开发新区,改造旧区的建设行动。
1986~1996 年建设部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工作,通过小区试点办在全国开展试点小区建设,强调四新技术的推广是新技术、新体系、新产品应用成为行业的风气、小区的环境规划和工程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没有的成就;90年代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启动了"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列为重重之重的科技项目,大力强调科技在住宅建造的推广、重视住宅部品化的建设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的整体化系列化配置。1996年分别颁布《小康住宅规划设计导则》和《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在全国各城市进行小康住宅小区示范建设,与此同时选择十个省(市)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试点省市。
值得一提的是:1990~1993年实施小康住宅年代的初期开展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成果的重要影响力,以至带动了小康科技和住宅产业的发展。项目在日本JICA的协助下,引进了日本的住宅经验,进行了体系编制、小康居住目标、设计理论、模数协调、产品集成、性能评价、实验住宅等多方面研究并提出多样成果,全面提升了住宅作为社会化供应产品,实现住宅现代化产业生产链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基础,为推动住宅产业行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条件。设计大师张开济老先生评价:"成果辉煌、功德无量"
可惜的是,进入21世纪作为小康品牌未能得到延续。原因取自于某些领导对产业化的偏见认识,错误地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等同于房地产的发展,以至延误了十年的宝贵时间。同时更因为开发商肤浅地认为标准化产品缺乏多样化的适应性而被抛掷一边,中国曾经光彩一时的建筑工业化运动,到90年代末就基本上无声无息了。
2 住宅产业现代化进展状况
1999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文件,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使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在这个文件指导下,要求住宅产业化从五大体系完成技术基础工作:
(1)完善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制定和修订包括模数协调、节能节水和室内外环境标准在内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发布了一些指南类的技术导则。
(2)建立住宅建筑体系,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实现工业化、标准化和集成化体系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住宅产业群体的形成。
(3)加大住宅部品体系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保证新型建筑体系在各地住宅建设中逐步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通用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住宅部品体系。严格限制或停止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4)在全国范围建立住宅性能认定体系,全力提升居住性能水准。重视住宅性能评定工作,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和认定办法,逐步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住宅性能评价体系。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规划、设计审批制度和实行住宅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杜绝工程质量和事故责任不清的现象。
但是,文件发布以来的十年住宅产业现代化基本处在停滞状态,住宅产业和房地产业的概念严重混淆。很多人把做好房地产业视同就做好了住宅产业,这样理解的结果导致了无视于住宅产业的存在。忽视了标准化、模数化的建设;把本来作为全行业广为施行的住宅性能评价作为某些团体获利的资本;部品化和集成化的产业链的形成成为虚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等技术发展成为自流无序……。
住宅产业主管部门尚没有一个研究机构来从事模数化和产业化的研究,整个行业缺乏对模数化和产业化认知。国务院1999年72号文件制定的五年和十年发展目标成为泡影,标准化、体系化、部品化被甩到了脑后,房地产的低水平重复,任意性和个性发展被强调到了极点。至今尚无专门政府机构规范和部署产业化目标计划。时光的流逝、住宅产业十年的停滞为我们住宅发展付出惨重的代价。至今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中国住宅摆脱了"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这就是例证悲剧。
3 发展住宅产业化重点工作方向
中国住宅建设要由粗放型发展走向集约型、精品型的住宅建设发展阶段离不开住宅建设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此,应着重完成下列工作:
(1)着力引进和发展以优良建筑体系为主的住宅成套技术,要求体系能满足现代居住生活条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同时,可满足低技术含量和就地选材的特征。特别是大空间的结构体系的发展。
(2)完善和配套发展成套住宅技术。建立以部品化和集成化为主的装修内装体系和支撑体承重结构体系的两个系统,把住宅产业划分为结构体系技术、内装部品技术、住宅设备技术、住宅物业管理技术和住宅环境保障技术等五大方面来发展。
(3)墙体材料的改革与节能减排工作,构成了住宅产业化的主体工作。各级政府应花大力制定政策计划落实措施,以整体设计定量模拟技术作引导,提高产品配套水平和技术装备,全面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节能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以此推动建筑工业化步伐。
(4)全面实施集成化生产体系的改革,切实实现以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改革,湿作业多,劳动生产率低手工作业现状。通过改革施工工艺,加强施工小机具、小装备应用,推广商品混凝土的力度,改湿作业为干作业,改善施工条件,缩短施工周期,使中国住宅施工技术迈向国际化接轨的新阶段。
(5)完善各种规范和住宅产品标准体系,特别适应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需求,建立以优良产品为主的《住宅产品分类目录》,对分类住宅产品提出开发的性能、质量和规格尺寸的统一要求。大力推广《住宅模数协调标准》普及和厨房卫生间及其他部位模数尺寸在建筑协调应用,开展接口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期达到配套化、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目标。
(6)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住宅性能评价中心和住宅性能评价委员会和鉴定测试机构,在住宅评价制度的保障下开展工作,保证住宅性能评价工作能科学、公平和公正的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方式已经与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本质的不同。在中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只能是企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推广;鼓励企业之间以最终产品以住宅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一批关系紧密的产业联合体,成为推进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同时,政府要建立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对长期生产优良住宅部品和建设出具有良好性能的居住小区的企业,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改革开放市场化的成熟为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更为有利的环境,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在住宅建设以及其它领域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赶上世界进步的潮流。
4 模数协调是住宅产业化的前题条件
4.1我国模数发展简要历史
建筑模数及其协调在房屋建筑中的作用,早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所认识。早在五十年代末,我国已对模数数列及扩大模数展开了研究。60年代初,拟定了 "建筑统一模数制",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筑中执行。对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建筑构配件预制和安装的发展中达到相当的水平。8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TC95文件模数协调原则,对1970年的文本进行修编和扩充,形成[GBJ2-86]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2001年经建设部批准,发布住宅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2001)。这是继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后的第一部住宅专业的模数协调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部品产业标准化未得到发展,建筑分模数系列始终未得到长足发展,致使应用水平落后于国外20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充分应用模数协调的原则方法,指导住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安装。
但是,50年代模数数列受苏联的影响,主要应用限于数列、扩大模数的研究和应用。在住宅生产方面主要是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及配件的预制与安装方面。而没有注重数量众多、类型复杂的住宅部品的标准化,模数化的应用研究。而对成千上万的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模数协调的应用和指导,使住宅产业部品生产仍然处在无序自流的发展状况。
4.2 模数协调基本概念
模数协调是指一组有规律的数列相互之间配合和协调的原则方法。设计、生产和施工活动应用模数协调的原理,制定符合相互协调配合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程,规范住宅建设生产各环节的行为。共同遵守,严格履行,形成一个全行业有序生产秩序,并能充分保障各生产企业自由创新,发挥潜在能力的广阔天地。
世界各国众多学者对模数数列展开了多种研究,提出各自的建筑模数雏型。国际模数数列采用差级数理论来编排。五十年代模数数列由于一开始就注意了与国际模数的接轨工作,使我国模数数列和模数协调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建立了深厚的模数数列应用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住宅产部品产业未得到发展,建筑模数、分模数系列始终未得到长足发展,致使应用水平落后于国外20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充分应用模数协调的原则方法,指导住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安装。
模数协调标准中的模数网格的原理是实现标准化的最重要的原则方法,住宅中的成千上万种产品将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地点、按照统一规格尺寸要求进行预生产,在现场进行安装组合的。才能有效地把成千上万的部件有序和相互配合在一起。
所谓模数网格设计,就是利用三维空间的模数化空间网络进行建筑和构造设计,使包含结构和全部部品在内能有组织的、彼此协调地、配合良好地联接在一起。模数网格的作用就是一个联接纽带,用模数网络的设计方法能合理的有规律的达到******模数协调的效果。
模数网格分为基本模数网格、扩大模数网格和分模数网格几种,扩大模数网格通常来确定房屋结构及其构件相互协调关系。而基本模数网格和分模数网格则用来确定各种产品之间的联接接口相互协调关系。例如:各种部品和管线的安装位置及其组合件的尺寸配合关系。
建筑物或者建筑的专门部位是由各组合件构成的,不管它们是成品或者现场制作,它们均要由定位线定位,施工安装过程中按定位轴线和定位线就位。
模数网格设计的目的,是能保证结构组合件的模数化系列尺寸适应结构主体所包容空间提供了一个模数化空间,为建筑部品提供了模数化可能。这就为各种部品或是组合件提供了标准定型化、模数系列化和组合装配化的前提条件,才能使住宅产品及其配件生产和安装纳入工业化、集约化和组装化的道路。
4.3 住宅模数协调的目的
模数协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模数协调使住宅生产各个方面利益******化,彼此尽量不受约束。达到以下五种任务的要求:①实现设计、制造、经销、施工等各个环节人员之间的生产活动互相协调;②能对建筑各部位尺寸进行分割,使部件规格化又不限制设计自由;③使用数量不多的标准化部件,建造多样化类型的住宅建筑;④促进部件的互换性,使部件的互换与其材料、外形或生产方式无关;⑤简化施工现场作业,达到成本、效率和效益目标;
在模数网格的条件下,可以划分为不同专业部位:包括结构构件及外墙部位、轻质隔墙部位、楼梯与电梯等交通部位、门窗部位、屋顶与天花部位、厨房、卫生间部位、阳台和露台部位等等。按照模数网格的原理,使成千上万种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生产,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实现现场预制和安装。各种组合体与组合件,组合件与部品,部品与部品之间都有很好的配合。模数网格可以分为基本模数网格、扩大模数网格、分模数网格,用网格的方法来有效组织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生产,这就是网格与传统的模数系列的区别。使用模数网格的目的就是使结构空间所形成的多元空间(支撑体),也就是可容空间,形成一个模数化的协调尺寸,使部件安装进去可容空间成为有可能。
我们要全力推行通用住宅体系。影响通用体系的形成它是多方面的,包括系列产品能不能够有多样化的供应,集团化的运营是不是健全,社会化供应是不是完备,这些才能形成一个通用化体系。另外,发展专用住宅体系同样重要,包括国际公认的SI体系,都是专用体系,这种体系它已经进入到了公用体系的可能性。也就是把专业化通过集成化的生产,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销售管理方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水平。
4.4 模数协调缺失造成的危害:
长期以来因为不注重模数协调的运用,住宅产业化现代水准产业生产链始终不能形成造成的危害极大:
(1). 因为缺乏模数协调原则指导下的统一规格尺寸的要求,在开发和引进住宅产品的过程中无章可循,任意性极大,品种多、规格杂乱。据1999年调查统计,当时7 个新建企业生产的15个型号的浴缸,实际就有7种长度,8种宽度和13种高度。根本是无标准化可言,严重影响了安装质量和安装效率。
(2).因为产品规格尺寸多缺乏互换性,与建筑设计难以协调。施工安装离不开砍、锯、填、嵌原始施工方法,施工处于粗放型。成品的质量档次无法摆脱低水平状态。
(3).生产工场因得不到在统一模数协调指导下的模数规格尺寸要求,生产产品不能与建筑设计配合成品销路受阻,无法安排大批量生产,产品定型长期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产品系列化的发展,住宅产业链始终形不成。
(4).住宅产品规格尺寸的非模数系列,部品与建筑,部品与部品之间缺少固定模式的配合。接口技术缺乏研究,接口配件不配套、不齐全。成品质量差,不美观。
(5).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常困扰于寻找不到相应规格的产品。好的住宅设计项目,没有完善品质的住宅部品相配合,那是空想。好的产品没有很好的配合接口,那是粗制滥造。远不能满足住宅商品化市场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中国住宅建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前展,住宅建设总量每年在2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追求质量,追求高尚品质的住房和居住生活质量急迫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中来。尽管市场开放带来住宅产业的巨大变化,但是仍然未能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产业化水准有待大力提高。如何满足这一个大市场的需求,迎接我国住宅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根本转化,是我们在行业中切实实施模数化、产业化的历史使命。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已达到相当的精品精度,安装的准确度(公差度)已达到毫米级水平,组合件的加工公差以毫米计,接近和相当于机加工的水平。普通的建筑制品和材料均需要妥善的包装和运输,成品保护达到了精装水平,可以说是用生产汽车和轮船的方式生产住宅。可以预计我国的住宅建设技术不可避免将走向精细化的阶段,还将向世界输出中国制的住宅产品和安装技术。这一远大目标,并非是遥远的事,符合国际化的模数协调将实现从基础技术工作抓起的工作目标。
4.5 发展模数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1)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工作。开展相关技术攻关的研究。
(2)模数协调涉及到各个工厂、工业部门、政府、开发商多方面,需要克服部门之间的差异,实行通力合作,在统一的模数化的要求底下,能够互相谦让、互相的进步。
(3)建议建立推广模数协调的研究协会、推广办公室,通过他们的推广指导使得全国能实现模数化的进程。
(4)要参照国际的模数标准要求,重点学习日本、丹麦包括德国在内这些模数编制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学过来成为一个很好的范例。
5 结语
总的来讲,要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逐步推开,使我们的研究、设计、施工人员大家都能够掌握,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才能够促进我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这里面政府是主导因素,应组织调查研究、设立研究课题、培养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和大型的企业组织攻关。若政府不参与这个事情很难做成。但是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缺失的、不够的。企业是主体,在企业推广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过程当中,重要的积极因素应该认识到模数化对企业发展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工具。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好处、带来效益、带来产品的质量。